
在恶名昭著的地方军阀“西北五马”中,以“青(海)宁(夏)二马”马步芳、马鸿逵的实力最为强劲。
这二人中,又以马步芳最为荒淫残暴。
他执掌青海期间,大肆贪污挥霍,奸淫掳掠,致使当地哀鸿遍野,民不聊生。
在红军西路军西征期间,马步芳奉蒋介石之命,一心破坏革命。
他调集数十万大军对我西路军穷追不舍,采用人海战术、波浪战术,丝毫不给西路军喘息之机。
西路军出征时,足有2万余众,其中7000余人壮烈牺牲,5600人被俘后遭残忍杀害,只有4700人活着回到了延安。
解放战争时,马步芳抗拒统一,固守兰州自保,兰州城破,马步芳又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夺路而逃。
即使逃往中东,他依旧荒淫不改,经常带着几十个姨太太招摇过市。
不过在攻下兰州后,彭总走进马步芳的指挥室,却意味深长的感慨道:“马步芳办了件大好事!”
毛主席:“老彭,是不是太心急?”
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对兰州进行三面合围后,下达了歼灭军阀的命令。
在城中驻守的马步芳不以为然,他认为兰州是无懈可击的铜墙铁壁。
而且,自己坐拥5万兵力,又有马鸿逵、胡宗南的援军和国民党派来的飞机助阵,曾经还占过西路军的便宜,又在西府战役中获得过小胜,一定能将解放军拒之城下。
马步芳把兰州的城防放心的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马继援,信心满满的说:“凭着兰州依山临水的地形和抗战时期的‘国防工事’,我不仅要保住兰州,而且要直下西安。”
马步芳在手下面前拍着胸脯保证:“(国民党)中央把西北交给了我,我要负责到底。我要亲自督师南山,抬棺而战”并且给蒋介石写信:“我们有确保兰州的信心和把握,就是整个的西北战争,在很短的将来也会有相的表现。”
而解放军经过16天的筹备,已经把兰州城围的水泄不通。正式交战前,彭德怀来到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五十团。
他走进战士们临时搭建的草棚,对大家嘘寒问暖。
一番家长里短之后,彭德怀问:“大战在即,你们有没有信心拿下兰州?”
“有!我们保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!”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。
彭德怀问:“为什么?”
“有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,有彭总的直接指挥,有人民群众的支援,有友邻部队的密切配合,我们信心百倍!”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。
彭德怀语重心长的说:“同志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。蒋介石的目标,是把我一野歼灭于兰州城下,还要活捉我彭德怀。这次战役,就全靠在座的诸位了!”
1949年8月21日拂晓,兰州会战正式揭开帷幕。
一野第六十三、六十五军、六军、四军共九个图的兵力,分别向马步芳军队盘踞的马家山、营盘岭、沈家岭三个阵地发起冲锋。
不过,守军兵力甚众,又有先进的武器装备,还占据地利优势,以至于解放军打了两天,也没拿下一座阵地。
单单是六十五军,就有800余人伤亡。
首战失利,作为指挥官的彭德怀主动承担责任,并向中央汇报:“本日试攻兰州外围,十九兵团 5 个团,二兵团约 4 个团,结果未攻下一个阵地,守敌尚顽强,工事很坚固。”
同时,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,调整战略战术。
彭德怀决定先让部队予以休整,做好充足准备后,再向兰州进攻。
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后,彭德怀把作战计划汇报给了毛主席:“决以3个兵团打兰州,王
震兵团从兰州上游迂回兰北。”
在此期间,“宁马”马鸿逵很可能支援兰州的“青马”,所以解放军必须得在“宁马”到来之前,先歼灭“青马”主力。
彭德怀在电文中写道:“故决定速战速决,在25日晨开始攻击兰州。如果未解决“青马”,而“宁马”援军迫近时,即以 4 个军围困兰州,集结 5个军打“宁马。”
毛主席看着汇报,点了根烟,缓缓地说:“这老彭,是不是有些太心急,太自信呢?25日,就发起总攻,时间上太急促了些。而且,投入的兵力也不足。”
毛主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,周总理和朱德表示:“彭德怀同志我们还是了解的,他既然下了决心,说明他有这个把握,没把握的仗,他不会去打,应该相信他。”
毛主席猛吸了几口烟,权衡一番过后,终于表了态:“好,既然你们都同意,我也赞成,就按彭德怀同志的意见办!”
马步芳的军队的确是“西北最强战力”,在有着“兰州锁钥”之称的沈家岭,马步芳守军拼死抵抗,给我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。
但解放军战士们也很强悍,穿越敌人的炮火封锁,拼命的往沈家岭上攻,最终击溃了9000余守军,击毙3800余人。
彭德怀在给毛主席的汇报中写道:“本月 25 日恶战一天,四、六两军夺敌两个阵地,俘敌百余,毙伤敌近 3000 人;六十五军、六十三军,夺敌一个阵地,俘敌一个,毙伤敌约6000人,我伤亡相等,敌人很顽强。”
不过,再顽强的敌人,也终究会被解放军击垮。
到了第26日,解放军就已经攻进了兰州城,战役基本结束。
马步芳守军全线溃败,而我一野牺牲了8700人。
彭德怀心疼地说:“打兰州,有的团1500余人,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几百人。这些英雄们为人民的事业,粉身碎骨,光荣献身,为万世师表,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。”
兰州战役中,解放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却在两天之内拿下了固若金汤的兰州城,不可谓不壮勇。
8月30日,兰州解放后的第四天,兰州百姓为人民军队举行了盛大的入城欢迎仪式。
彭德怀破例举行了一次大会餐,并高兴的说:“兰州战役是一场恶战,从战略上看,这可能是西北最后一战了。”
随后,彭德怀走进了马步芳富丽堂皇的作战指挥室,意味深长的说了句:“马步芳这次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。”
残暴军阀,如何帮解放军“办好事”?
解放军渡过长江后,虽然国民党还有一定的兵力优势,但主力已经完全崩溃,蒋介石的手中只有桂系的白崇禧和“西北二马”这两张王牌。
西北二马尤其是马步芳,在当地经营多年,掌握着大量的骑兵,又熟悉当地地形,还有蒋介石源源不断送来的装备物资。
因此,不论是毛主席还是彭德怀,都对其颇为警觉。
起初,毛主席制定的作战方针是“钳马打胡,先胡后马”。
他多次发文叮嘱彭德怀:“你们现在的兵力,只能先打胡宗南,不要急于跟二马交战。如果要对二马动手,则要等到我方援军开到。不打无把握之仗。”
扶风战役结束后,胡宗南撤至秦岭一带,彭德怀随即提议,从“钳马打胡”,改成“钳胡打马”。
毛主席同意了这一请求,并谨慎的说“打二马,比打胡宗南要费时、费力。务必小心行事。”
放心不下的毛主席还反复叮嘱:“歼灭青宁二马,是非常重要的战役,要有付出较大代价的心理准备,切不可麻痹大意。此点严格告诉杨得志,千万不可轻视两马。否则必致吃亏。杨得志等对两马是没有经验的。”
由此可见,毛主席对爱将的关怀,也能看出青宁二马的难缠。
彭德怀的本意是,与“青宁二马”在甘肃平凉决战。
这时,马步芳第一次出手,“帮”了解放军--与“宁马”决裂。
马步芳为了保存实力,把马鸿逵的部队,推到了平凉前线,让“宁马”担当抵抗解放军的主力。
至于马步芳,则让部队翻过六盘水,撤到静宁一带。
马步芳的本意是先消耗马鸿逵,再自己顶上。实在不敌,还可以继续往西撤退。
马鸿逵看出了马步芳的企图,并对手下卢忠良说:“连手们(马步芳)实在靠不住的话,我们就走民国十八年的路(倒戈)。我们又不曾在河西大开杀戒,此时何必代人(马步芳)受过,看共军向谁开刀。”
因此,马鸿逵把部队从平凉,撤到了宁夏。
如此一来,马步芳的军队就完全暴露在了解放军的面前,随即,马步芳撤至兰州。
倘若不是马步芳蓄意保存实力,让马鸿逵当“炮灰”,“青宁二马”也不会分流。
若是按照原计划在平凉决战,那么彭德怀和一野,就要面对马步芳、马鸿逵两支主力。
马步芳撤至兰州后,虽然马鸿逵也有心救援,但宁夏与兰州毕竟有一段距离。
如此,解放军就可以在马鸿逵的援军赶至之前,消灭“青马”。
“夜郎自大,看谁把谁消灭在兰州”
马步芳刚撤至兰州时,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是有些担心的。
因为兰州是西北咽喉要道,如果马步芳弃兰州而逃,既能去新疆,又能回青海。
新疆、青海地广人稀,马步芳若利用当地环境与解放军打游击,等待支援,那么解放军歼灭“青马”将会变得有些困难。
当然,以解放军的战斗力,即使马步芳遁逃,也能将其歼。
只是解放的时间就会推迟,马步芳的“匪军”也会给当地百姓带来灾难。
所以,在兰州决战前,毛主席让王震迂回渡河,切断马步芳从兰州逃走的后路。
毛主席说:“王震既一渡河,就应斩断兰州通青海及通新疆的道路,务不使马步芳退至新疆为害无穷。并须准备一次打不开而用二次、三次攻击,去歼灭马敌和攻占兰州”。
不过,马步芳似乎并未准备放弃兰州。
他说:“保住西北大局唯在于同共军决战一场,而兰州有南山屏障、黄河天险,是决战的好地方”
马步芳选择兰州决战的理由,主要有二:
第一点,兰州北临黄河,南有险峻的皋兰山可作屏障,易守难攻,和青海、新疆、宁夏有公路脉络相连,接济方便,加上地势、物资储备等优势条件,有利于内线防护战斗;
二、过去青海打孙殿英在宁夏境内,打藏兵在青海边境,打西路红军在甘肃河西,这次仍然要把战火烧在青海境外。
于是,马步芳依托兰州的地形,搭建起了众多防御阵地,大有死守兰州的阵势。
这一幕是毛主席希望看到的,他给彭德怀发文:“马步芳既决心守兰州,有利于我军歼灭该军。为歼灭该敌起见,似须集中3个兵团全力于攻兰战役。”
马步芳固守兰州,同样是彭德怀求之不得的,他回电道:“我们不怕马步芳守,而是怕他跑掉。如果他真的不跑,就到了我们把他消灭的时候了。”
彭德怀还说:“马步芳真是夜郎自大。他想在兰州消灭我们,好吧,咱们走着瞧,看谁把谁消灭在兰州!按照马步芳的计划,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,因势利导,夺取胜利。”
一野大军围困兰州之后,彭德怀又制定了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。
解放军官兵不畏艰险,英勇奋战,25日发起的战斗,在26日就已经结束,不到二日拿下整个兰州城,使马步芳的援军根本来不及靠近。
所以,战后彭德怀才会感叹:“要是他当初丢下兰州继续撤退,想消灭他还真得费点时间呢。他想用一计把我们消灭在这兵家必争之地的兰州。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,我们却将计就计来了个釜底抽薪。”
兰州兵败后,马步芳带着自己的亲眷,匆匆逃往香港,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珍贵文物。
在蒋介石的勒令下,马步芳不得不去台湾谢罪。
不过,他把兰州丢失的责任都推到了马鸿逵身上,自己成了“无辜的受害者”。
马步芳用了2000两黄金,换得离开台湾,其后一直在中东各国辗转。
即使败逃国外,马步芳依旧本性不改。
他始终贯彻着:“生我、我生者外无不奸”的“人生格言”闹出了很多荒淫丑闻,也让世界见识到了国民党军官的本质。
最终,72岁的马步芳于1975年7月31日在沙特阿拉伯离世,结束了罪恶的一生。
